咨询热线:137-5895-3383

合同债权

从代销协议到信任破裂:一场代理合同纠纷中的创业者困局

  在华南某省会城市,34岁的创业者林晓雯经营着一家小型化妆品公司,专注于国货品牌推广。2023年初,她与一家名叫“美尚商贸”的公司签订了一份代理合同,授权对方在北方三省代销其产品,首批货值30万元。美尚承诺“快速回款、市场支持”,林晓雯满心期待开拓新市场,却未料到,这份合同不仅未能带来收益,反而让她背上债务,卷入了一场代理合同纠纷的漩涡。

  故事的开端:签约与希望

  林晓雯是在一次行业展会上认识美尚商贸的业务经理赵某的。赵某展示了自己的销售网络,声称在北方有上百家门店资源,合作能让林晓雯的产品销量翻倍。双方签订的代理合同约定,美尚商贸以七折价格拿货30万元,3个月内完成销售并回款,利润三七分成,林晓雯得七成。合同还注明,若美尚未按期回款,需支付货款10%的违约金。林晓雯对条款反复确认后签字,亲自监督首批货物的生产和发货。

  货物发出后,赵某发来照片,显示产品已摆上多家门店货架。林晓雯信心大增,甚至贷款20万元扩产,准备下一批订单。然而,合同约定的回款期限到了,赵某却以“市场反应慢”为由,称暂时只回款5万元,余款需再等两个月。林晓雯虽不悦,但想到北方市场刚起步,便勉强同意。

  矛盾激化:失联与追责

  两个月后,25万元货款仍无踪影,赵某的电话开始无人接听,微信也被拉黑。林晓雯托朋友打听,发现美尚商贸的所谓“门店”多为临时租借,货物被低价甩卖,部分甚至进了二手市场。她赶到美尚的注册地址,却只看到一间空荡荡的办公室,门口堆满其他供应商的催款函。

  林晓雯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,立即报警并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,以代理合同纠纷为由,要求美尚商贸支付货款25万元及违约金2.5万元,总计27.5万元。她提交了合同、发货单、回款记录及与赵某的聊天截图,证明美尚未按约履约。律师援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922条,强调代理人应按约定处理委托事务,未尽义务需赔偿损失。

  法庭交锋:违约与抗辩

  庭审中,美尚商贸的法定代表人虽未到庭,但委托律师辩称,公司因经营不善无法回款,货物已尽力销售,林晓雯未提供市场支持才导致滞销。他们提交了一份所谓“销售报表”,称仅卖出价值3万元的货,其余积压在仓库。林晓雯的律师当即指出,报表无销售凭证,且美尚从未报告库存情况,擅自低价处理货物属恶意违约。

  法院调查发现,美尚商贸的账户在收货后迅速转出大笔资金,赵某名下还有多起类似纠纷记录。聊天记录显示,赵某曾承诺“三个月回款没问题”,却未提及经营困难。法官依据《民法典》第509条,认定美尚商贸未履行回款义务,构成根本违约。2024年3月,法院判决美尚支付林晓雯货款25万元及违约金2万元,总计27万元。

  结局与代价

  判决虽胜,林晓雯却未能如愿。美尚商贸账户早已清空,公司申请破产,执行阶段仅追回3万元。林晓雯的贷款利息越滚越高,公司因资金短缺裁掉半数员工。“我以为代理是捷径,没想到是深坑。”她说。而赵某早已销声匿迹,留下林晓雯独自面对烂摊子。

  这起代理合同纠纷揭露了中小企业的合作风险。合同看似严谨,却难防对方的失信。法律为林晓雯正名,但执行的困境让她空欢喜一场。在市场博弈中,代理不仅是拓展的桥梁,更是信任的试炼。林晓雯的故事提醒每一个创业者:签约前的背景调查,或许能挡住未知的风浪。